側記「考古與當代冶煉」第一場:物質與物件作為一種藝術媒介的語言

側記「考古與當代冶煉」第一場:物質與物件作為一種藝術媒介的語言

撰文:蔡伊婷(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在劉柏村「考古與當代冶煉」的特展現場,觀者可見藝術家透過冶煉金屬的創作手法,建構了一座呼應台灣鐵器文明與未來宇宙的想像空間。

「鐵」作為一金屬物質在淬鍊與鍛煉的過程中,產生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明的對話,基於上述,本特展於9月24日舉辦一專題論壇,特別邀請學者、藝評家與藝術家,共同探討藝術家該展覽的作品在物質美學、精神與文化層次上的互文關係。同時,亦關照藝術家劉柏村以「金屬物質」所建構的虛擬宇宙,在新北市十三行考古博物館進行展示的特殊意義。

 

在論壇中,與談者從機具與冶鐵技術的語言來探討劉柏村作品中,「物質」與「物型」的流變,特別是物質從具體的存有到生成的過程中,如何演繹了消融、生滅…等雙重矛盾的「流動」特質。 與會者觀察到劉柏村的雕塑被賦予的形象―人形金剛與形塑雕塑的物質―金剛砂兩者間的相互交融,且具相似結構的層次,藉以探討雕塑本身物質性與結構性的存在如何賦予台灣史前鐵器文明至當代文明的歷史進程。

 

更進一步地,與談者從藝術家打造若虛若實的宇宙星系為發想,探討創作者內在的世界觀,進以延伸回應了藝術家在冶煉勞動的過程中,精粹與消蝕的循環帶給觀者「現在與過去」,「未來與輪迴」的無限想像。 在論壇中,藝術家留法的生命經驗很有趣地被作為一個多方討論的節點:藝術家在台法文化孕化之間的過程裡,其身心狀態不斷地更迭,自我內化的實踐皆一一轉換成創作的動能。藝術家作為行動的主體,曾多次推翻自身已養成的創作慣習,在台法文化的多重脈絡上,重構一條屬於主體本身的創作路徑。

 

劉柏村「考古與當代冶煉」的作品作為一種在冶煉過程中被形塑的流動物件,作品與空間本身就是創作者本身的時代場,與會者特以「人間世界」來做為對此空間的指涉。在熱烈的討論中,以「唐吉軻德的困境」一隱喻來呼應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的紋理脈絡,即:物質與技術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每一個人隨時活在過去,同時我們卻又一直不斷地走向未來。

 

劉柏村從冶煉燒熔與自我考古的過程中,重新面對了材質本身,藉由過去歷史文本的立基,以及考古博物館空間的營造,不僅係以物質來擬仿遺址的現場,同時也透過物質本身的符號性來建構一個未來文明的想像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