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考古與當代冶煉—劉柏村創作展」專題論壇 第二場:考古的遺址,藝術的現場

側記「考古與當代冶煉—劉柏村創作展」專題論壇

第二場:考古的遺址,藝術的現場

 

撰文:蔡伊婷(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專題論壇現場,劉俊蘭教授談作為「空間藝術」的雕塑

劉柏村「考古與當代冶煉」特展在10月22日的專題論壇中,與談者熱切地討論當代雕塑與空間場域的對話關係,特別是以藝術家劉柏村的冶煉創作與十三行考古遺址的互文參照,開闊了當代雕塑與感知空間所構築的美學語彙。

 

劉俊蘭教授談雕塑的空間,圖為劉柏村構思展場空間的草圖

 

首先,與談者分析了過去藝術史對雕塑的討論不外乎出自其形狀、造型乃至於與空間上的互文關係,以探討雕塑本身物質性與結構性的存在;然而,從當代藝術的現況發展來看,雕塑的概念脫離了台座的框架或是傳統建築的功用性,進而轉變為雕塑即是「空間本身」的概念。因此,與談人談及「空間」本身因雕塑的置入,而不斷地重新被詮釋或被形構。例如說,當代藝術創作與考古遺址彼此合作的趨勢可以從許多國內外的例子得到驗證。

 

策展人石瑞仁,介紹Kara Walker做糖史調研而製作的雕塑
策展人石瑞仁,介紹Kara Walker做糖史調研而製作的雕塑

 

與談者們也提出了雕塑與考古學作為一種得以突破當代藝術與博物館彼此框架的個案討論,進而切入探討劉柏村所闢建的藝術現場―即,以鋼鐵淬鍊的當代雕塑系列何以作為一能動的物質,在藝術家的巧思下,布局置入於千年前的十三行考古遺址的場域內,並從雕塑元素的本質和結構型態,回應現實世界對虛擬未來的想像。

 

張乃文教授,談到Damien Hirst的個展《難以置信的沈船寶藏》

 

最後,整場的論壇回歸到藝術家本人的回應:遺址,即是風景。一種文化場域中,從金屬元素的本身到淬鍊鋼鐵的過程,再回到金屬文明遺址的現場,文明的進程和藝術家的生命經驗共譜了超越時空與地限的風景―遠古文明、當代美學意識與虛擬未來在劉柏村自我考古的藝術實驗中,串連起萬物化生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