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考古與當代冶煉—劉柏村創作展」專題論壇
第三場:考古作為一種美學的展現與展望
撰文:蔡伊婷(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劉柏村「考古與當代冶煉」特展的最後一場專題論壇於11月19日舉辦,不同於前兩次的聚焦於「物質-物件面向」與「場域-空間面向」的討論,本次論壇以綜合觀點的討論方式,多方關注藝術家本次展覽在國內外當代藝術發展中的定位,並延伸至對未來的展望。
本論壇主持人在開場之初,即開宗明義地分析「當代冶煉展」進駐十三行博物館的概念。考古作為一種美學、策略以及藝術創作的方法,考古遺址現場的訊息與物質堆積而成的文明軌跡,形構了劉柏村創作中的重要元素。
本專題論壇邀請策展人、藝評家與藝術史學者,共同探討雕塑在不同的場域結構與文化歷史脈絡下的存在意義,同時也將焦點帶回藝術家作品本身在考古遺址現場的特殊意義與美學的展現。

與會者回溯過去傳統雕塑具有其紀念與被崇拜的功能性,然而,後現代雕塑不再拘泥於形式與座落何方的位址,而是探討雕塑物件本身的導向。 與談者以劉柏村當代冶煉的作品作為更進一步的參照,藝術家作品本身由物質―「鐵」所鍛造,具有磁性並能指出相對的方位,但究竟該場域的鐵造作品指涉何方?這是值得觀者去發想並探討的議題。

另一方面,台灣美術史學者從台灣雕塑發展史的概念,探討劉柏村的作品在命題與造型的思維上,在傳統與當代藝術對話之間,具有何種重要指標之意義。

本場論壇亦邀請博物館專業人員從博物館學實踐的面向,來探討當代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協同合作的實務狀況,特別是在人類學神話與文明變異之間的詩學力量,如何展現在劉柏村「考古與當代冶煉」的現場佈局之中。

在本場次的最後,學者提出了一個頗具新意的觀點:劉柏村的作品藉由碎形人體(小金剛)堆疊出完型風景(樹、花園…等)的符號與概念。因此,劉柏村的當代冶煉系列利用了「人之概念,身之形象」來形構當今世界的內涵,將當下的時空與文明之概念賦予有形。在考古博物館的場域中,藝術家所營造的一座與考古有關的美學現場的同時,也就是在為當代建構未來神話的文明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