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柏村的金剛與奇幻叢林,蒙馬特聖伯多祿堂文化中心夏季特展

劉柏村的金剛與奇幻叢林

蒙馬特聖伯多祿堂文化中心夏季特展

 

撰文/荷諾·卡普藍 (Renaud Kaeppelin) 1

座落在聖心堂對面的蒙馬特聖伯多祿堂文化中心,擁有一個獨特的空間,這座小型教堂可追朔至中世紀晚期,它的右殿別具特色,一方面擁有特殊的室內展場,可容納大小不同的作品;另一方面,在蒙馬特山丘上有著佔地800平方公尺的草皮。百年的石頭,堅固而結實,毗鄰著滿佈植物的一片綠地,植被的茂密與稀疏順應著季節的輪替。

五福臨門這句中文成語,表達了五種福氣降臨至家門,以類似如此的概念,劉柏村將安置五座「金剛」,依照構思這五座人形雕塑相繼部署成一直線,並穿越這個展覽空間。每座「金剛」高達五公尺,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召喚著藝術家個人的創作脈絡,而位於胸前的鐘鈴打著聲響節拍,在這樣的展場中,解讀這件作品的樂趣在於不同教堂的鐘聲都蘊含語言的價值,朗誦著日夜的週期。

這五座非凡的「金剛」具能量與穿透力,其內部的複雜結構令人驚豔:小人形、叢林為重要的組成元素。團狀的力度佔據著人形,即使是極為細緻的絲線,整體反映出紙雕的質地,令人想起兩位同質性的女性藝術家,一位是旅居紐約的里昂藝術家貝阿媞絲·寇虹(Béatrice Coron),十幾年來持續在美國不同城市展呈她的鋼鐵雕塑;另一位是進駐在蒙馬特洗濯船藝術村的資深藝術家,維吉妮亞·彤坦多(Virginia Tentindo),她也是位感性超現實主義者。兩位藝術家都表現出雕塑的魅力,與劉柏村的創作相輔相成。

這三位創作者具有相同的普世觀點,無論作品在什麼場域中被構思、被想像,這些觀點對他們的創作脈絡而言至關重要,或者,作品在脈絡中自然地相互指涉,並喃喃道出創作觀點存在的意義。

劉柏村的雕塑作品不世俗,且不屬於都市,更讓人聯想到地景藝術,不受疆域的限制,也不受制於創作媒材,並設法融入另一個層次的境地。他營造的奇幻景致將展覽的內部空間轉換成異乎尋常的溫室,順沿著這片風景,我們欣喜地想起伊夫·坦基(Yves Tanguy),另一位曾出沒於此地的超現實主義創作者,以及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的樹,而達利博物館也僅咫尺之遙。

說不定,將會有一座劉柏村的雕塑留在這座首都,紀念他曾於此渡過一段年歲,並透過雕塑的形體來詠歎城市與自然。

 

1. 畢業於巴黎國立裝飾藝術學院,現任蒙馬特聖伯多祿堂文化中心傳播部門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