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Lines of King Kongs - Po-Chun Liu

2010 它可以讓藝術家偉大?! 劉柏村的東鋼駐廠經驗談

 

採訪:蘇怡如、洪瑞薇

撰文:洪瑞薇

攝影:複氧

「它可以讓藝術家偉大。」

 

訪談臨了的時候,問到東鋼駐廠專案整體而言是否具有價值,劉柏村給了這麼個讓我嚇一大跳的答案。或許是我來不及修飾的表情過於吃驚,劉柏村立時追加了一句:「我不騙你。」語氣懇切,斬釘截鐵地。

對於一個集結諸多資源、人力,立意良善且對成果有所期待的藝企合作專案而言,這當然是句好話,再好不過。我之所以會嚇一大跳,是因為「偉大」這個詞很重、很強烈,當我們使用這類詞彙的時候,要不得非常慎重,要不就是出於某種激情∕濫情,或處於某種被催眠狀態。一般情況下,第一種狀態的發生率微乎其微,後兩者則佔了絕大多數(要不,哪來那麼多的偉大)。因此,乍聽到劉柏村這話,我禁不住要想:這是出於一種藝術家的浪漫嗎?

回過神來我才注意到,劉柏村說的是「可以」──它「可以」讓藝術家偉大──「可以」沒有那麼絕對,「可以」意味著不那樣必然,「可以」是帶有條件的。於是,我這才能夠發自心底地對劉柏村點了個頭表示贊同,畢竟,整個訪談過程當中,劉柏村談了許多如何才能「可以」。

劉柏村坦言,最初聽聞東鋼駐廠專案的時候其實沒有太大的興趣,一方面平日的工作就已非常忙碌,此外,「藝術家跑來跑去是很麻煩的,我習慣在(自己的)工作室裡面,很熟悉,即使很亂也沒有關係。」直到某次因事前往竹南,臨時起意繞到位於苗栗的東鋼廠區瞧瞧,這一瞧,讓劉柏村做出了意料之外的決定。劉柏村亮著眼睛描述初訪東鋼時的情景:「走到他們廢鐵山,走近,看到我就震撼了。我撿了一塊鐵帶回來,我跟藍先生(東鋼專案承辦人)說,我馬上投件……我是看了那個場所才投的,那真的是很誘人。」就這樣,為了回應山一般巍然的廢鐵堆的召喚,劉柏村顧不得兩個半小時的路程勞頓、每趟逾千元的車資耗費,展開了為期四個月密集往返台 北-苗栗的駐廠創作生活。

進駐之後劉柏村發覺,跟一般藝術村的駐村經驗非常不同的是,東鋼這個地方「真的就是一個工廠」──廠區自有一套既定的材料、設備、管理模式及生產流程,為的是製造產品,而非服務藝術創作。劉柏村在切身的參與觀察中體會到,整個駐廠過程「其實是藝術家如何在廠方所建立的模式中,從中切入。」亦即,藝術家在此中如何謀求適當的創作方法,可以比較有效地獲得廠方的配合。這個說法同時也隱含著,當藝術家進入廠區既有的結構中工作,倘若其創作模式與廠區既定的操作模式相互牴觸,其實就可能衍生很大的困難。

東鋼駐廠過程
東鋼駐廠過程

我以為上面所描述的這種狀況很可能大大挫折了不喜拘束的藝術創作者,或至少感覺很彆扭。但劉柏村在講述整個駐廠過程的時候,他的語氣(連帶姿勢和表情)卻是充滿興奮的。隨著訪談的進行,我逐漸明白劉柏村那種很不尋常的興奮從何而至──對他來說,那不是一種限制,反而更接近一種創意的激發。

劉柏村認為,假若把藝術品看待成一種近似「產品」的概念,則它的創作模式應該是可以與廠區的運作方法相互吻合的。因此,藝術家進駐廠區的首樁要務,是了解工廠的運作特色與生產邏輯,釐清可用的人力和設備資源,以進行妥善的調配。這段描述聽起來區區幾句相當輕巧,實際上卻是劉柏村經歷了漫長的調節過程才獲致的體會。

「我也在思考說,我會不會過度利用人家太多的資源?有可能,太可能了。」劉柏村清楚地意識到,藝術家提出的要求如果是廠區員工無法執行的,或者是不熟悉的,則很可能變成一種擾動,甚至破壞整個廠區的運作結構,因此在運用廠區資源時得要格外小心。格外小心意味著有所局限,而如何在環境局限與創作發展之間取得平衡,似乎沒有對劉柏村構成過分的困擾,因為不斷謀求解套的方法,原本就是創作過程中的一環。

「創作時你的思維若不是在廠區裡面可能提供的資源……那他在時間上當然就會比較難掌控。」「因為(駐廠)它是一個很短的時間,藝術家其實是在那個地方去充分利用他們的資源,然後來展現他的創造力。可是時間上的限制,它會引導我思考,在這樣的創造力之下,我要不要把東西做得非常細緻。」劉柏村在駐廠過程中發覺,粗獷的表現方法比較能夠應合東鋼廠區提供的條件,於是創作重心就變成是如何適切地抓出那樣的況味。

東鋼駐廠過程
東鋼駐廠過程

很多人察覺劉柏村在駐廠期間的創作速度很快,他自己認為這可能與了解媒材及熟悉器械操作方法有關。再者,劉柏村私人工作室擁有的小型雕刻器械,可以填補廠區機具供應藝術創作的不足。劉柏村表示:「其實他們(東鋼)在設備上不錯,但是細緻的小工具就不多,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這部分的工作。譬如我們工作室有一些小雕刻刀,他們沒有,而他們有的部分是我們沒有的。」但劉柏村也提醒,並非每個雕刻家都擁有充足的私人器械,可以與東鋼廠區的機具配搭使用,如要透過廠內的申購流程購買,一則可能耗費時日,再者,添購廠區生產線不需要的東西,也可能造成廠方的負擔。

關於駐廠期間沛然而生的創作能量,劉柏村提出了進一層的解釋:「整個廠區的氛圍,及他們的材料、設備,可以提供藝術家創作的靈感。」劉柏村特別看重藝術創作的過程性,他認為藝術創作過程中蘊含著一種自律狀態,這種自律狀態絕非是藝術家用想像的、用理性的思考判斷可以達到的一種內容。劉柏村強調,藝術問題絕不可能囿於一個單純的結構中,因為創作過程中所接觸到的各種面向,包含材料、工具應用所產生出來的那些效果,都可能彼此交叉作用,帶領藝術家跨入另外一個新界域。從這樣的概念出發,便不難理解劉柏村為何無懼於駐廠創作的條件限制,簡而言之即,所有的碰撞都可能促燃創作靈感的花火。

創作能量再大,也得仰仗廠區員工的協力才能夠有效施展。劉柏村形容他與東鋼員工之間的相處存在著階段性的差異:「開始的時候其實彼此之間是非常陌生的,不熟悉。他們其實是很尊重(藝術家),也不太講話。」「我試圖把我自己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身段、那個主觀層面放得比較低,不要那麼強烈。」劉柏村拉近彼此距離的方法是,在合作過程中經常地詢問:「你覺得怎麼樣?」久而久之,廠區員工甚至主動地提供建議,更積極地參與在藝術家的創作裡。

劉柏村這麼看待駐廠經驗:「它讓我看到我的希望。我的意思是說,它讓我看到我的能量。」他大力鼓吹藝術家朋友前往駐廠,甚至熱切表示:「如果去了需要幫忙,我也來去好了。」劉柏村不只一次地表示渴望回到東鋼:「我期望東鋼可以給我多一點的時間,去把某些計畫再具體地展現出來。」除了想提高原來創作的完整度,劉柏村甚至為東鋼設想了更多的可能:「如果有新的機會,我會再去提出更大的計畫,讓這個場所可能產生的那個力量可以全面性的推展出來。」在這個宏大的藍圖裡,有一座複合式的鋼鐵美術館,有幾重可以自由穿梭其間的廢鐵山,有一批專業的產業、行政及技術人才,有一個富有生產實力的文創園區,並有不同世代、不同國籍的鋼雕藝術家在此中相互培力……劉柏村堅定地表示,這絕對不是天外飛至的奇思謬想,他是整合了在東鋼廠區以及學術現場的經驗,因而預見了這樣的前景。

東鋼駐廠過程
東鋼駐廠過程

走出劉柏村工作室的時候,我就決定把這篇文章的題目定做「它可以讓藝術家偉大」,畢竟它是在整個訪談當中最叫人難以忘懷的一句話。但我遲遲無法決定這句話該用「?」或是「!」作結,最後我打定主意讓它們併列在一塊兒,好貼切地載錄我乍聽此話的兩種心情。此外,我也期待它預示著一種流動:隨著這個專案的發展,漸次地弭合「可以」和「必然」之間的距離,完成一種從問號邁向驚嘆號的移轉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