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日期| 1999年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覽說明
此次展覽於台北市立美館展出,在創作的主題上乃是聚集、分離的延循與擴展,在創作的形式與材質的表現,則參照美術館展展場地面所鋪設的大理石地板得到的啟示,為了整體性的考量,個人運用白色大理石作作為創作的材料,試圖營造出一種完整性的白色空間場域,讓作品自身直接融於現埸的特定氛圍中,進行一埸有關於人與自然、空間的夢幻進行曲,企圖尋求再造一種完全的雕塑空間能量。
首先,在這長25公尺、寬15公尺、高4.5公尺的現場中央,一件寬三公尺長乘六公尺的大理石棉被的作品:乃由二百塊30×30×15cm沉重堅硬的大理石所雕刻而成,「石被」此物了有著覆蓋、柔軟、溫暖的意象,它隱喻著生之喜悅的夢幻,大棉被刻畫著柔軟節奏的永紋,上面呈現一雙腳,似乎即意味著一種幻化綿延的夢境狀態。然而大理石的冰冷、「床」的隱射、又難免掉入死亡的漩渦,在此“棺”的感覺油然而生,特別的是棉被上那與人體比例一致的那雙片段個體式的腳,看不到人體其他部分乃意昧著融入空間,或說融入無限的消失進行的狀態中?
在棉被的右邊,排列著十個頭部模糊,不同造型變化的肖像,而臉部表情雖各自表述:有的被挖空穿透,有的被壓縮變形,有的被切割分解,有的部份被去除消失。它們分別立於大理石柱上,似乎是為人類所訂製的紀念碑式的情感象徵。
在展場石被後方,一件微型化肢解的「軀幹像」浮出於一片石粉之上,與「腳」的形像概念一樣傳達個體存在,看不到的部分似乎又消失於空間中,但也融入於整體展場作品中對話。而此種現象同樣的表現在帶有點超現實主義味道的「手」的作品一般,它明顯的是存在於一種長出與消失或伸展與收縮的雙重語意的對立模擬狀態中,表示出一種不確定的、變動的不安情愫;除了一系列形、離的語彙外,展場左後方的「格子結構」作品,在其理性框架的結構體支架上顯示一骨顱人形,它是傳達人類建構自身文明象牙塔式的結構體?另外在展場中一批略帶現代性格的立方體大理石,其表層上面各自隱約刻畫著細小的圖案,如有山、水、雲、房子、牛頭如化石般的符號,是一種逐漸遠離消失的感知,讓整個展埸顯示出另一種白色細膩地、淡淡的模糊景象,排列融入於白色的地板中。
如上述各個單元素並非是各自孤立的元素,於展覽空間中擺置情境,白色大理石板作為整體作品的台座,企圖引領觀者在觀賞作品時,以進行一種另類閱讀方式的理解,它不是一種儀式,而是一種關於人類生命自然正在轉變,變換中的「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