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東和鋼鐵駐場創作

展覽日期|2013年
展覽地點|東和鋼鐵企業 苗栗廠

 

展覽說明

如健美先生般雙手高舉、雙足穩立、誇耀壯碩身形的「金剛」,仍是貫串其中的主軸。依取材與構作方式,我們大體上可將這次駐廠創作的作品劃分為三類:以火焰切割的鋼鐵線條所勾勒的金剛虛像;利用廢棄鐵件焊接組合形構的大型人體;厚鋼板裁出的大小金剛剪影,包括一些搭配「地金」-混雜有鋼水和爐渣的煉鋼殘餘物質-來表現的「異境」系列。以「系統性的重複」手法為基礎,發展出一套充滿生機活力的「有機」模式。

劉柏村反覆操作這種「複製」手法,而且,更進一步地搭配尺寸變化來玩味「複數性」。他藉此探索「元素」的互動與變化關係,實驗各種累積重疊與群聚組合的不同樣態,讓作品在蘊含無限可能、猶如生命體不斷孕生的「有機」狀態中發展。如此由一而二、從二而多的重複模式,好比細胞分裂的系統化複製,卻又饒富意味地恰恰對應了藝術家入駐之廠區本身的工序與生產。自然的繁殖與機械的複製,在此微妙地交會映現。

這種創作模式,凸顯的並非是「重複」之規律性,而是力量與強度之凝聚。而且,在呈現「巨量」之力度的同時,劉柏村事實上也讓「元素」的「標準值」產生了變異:藝術家不但透過燒烤軟化鋼材,修飾出圓潤人體或融熔出有如體汗滴流的樣態,而讓鋼鐵人形「肉身化」;也利用高溫烈焰隨性彎折其手腳肢體的不同動勢,讓這些大量重複的「金剛」個個有別而「獨特化」,展演「殊相」與「共相」間的微妙辯證,同時再現了每個個體既獨一無二又平凡無奇的雙重本質,就如同普世人類-甚至所有自然生物一般,也擴展了作品的隱喻內容,「金剛」因而得以確切地從單純的造型元素轉為某種符碼化的人類形象。乍看相似、實則相異的大量人物表現,反映了宇宙生物的自然律則,同時,既對應又超越工業的機械化秩序。

引用自:劉俊蘭(2014)。非常關係1.0:東和鋼鐵國際藝術家駐場創作專輯。載於非常關係:藝術創作vs工廠生產,頁14-16。臺北市:財團法人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

 

展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