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無限上「鋼」 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
展覽日期|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1月11日
展覽地點|駁二藝術特區淺三碼頭(P2倉庫旁)

 

展覽作品

名稱|雲端漫步
作者|劉柏村
年代|2014
媒材|鋼鐵
尺寸|900×900×280公分

 

作品說明

曾經創廠創作兩次,對這一片景象已經是相當熟悉,只是如何選取材質與表現來連接高雕創作營的無限上綱的主題活動與其所將與永久設置的點於河邊輕軌電車旁的路道,同時又能接續我作品的延續性,這是我一直不斷思考的問題。

當然也由於藝術家們所尋求的材質,都已被設定偏向相當大的量體工業型態的廢棄現成物及一些扭取不規則的特定強烈性語彙型態,如何拉出彼此之間更大的差異點同時展現鋼鐵的更大的可能性與能量,尤其每位藝術家在這短短的兩個多禮拜期間有二十噸之鋼材可運用,同時永久設置場所乃為一高雄文化駁二特區的河邊景點,周圍高樓大廈林立,如何連接自然與文化成為作品創作一開始切入的思考點?

事實上,我們已理解,在工業機械年代裡,科技快速發展,生產條件的改變,使得工業機械複製之”量化” 語言傳達,成為這個時代必然事實的生活表徵。尤其身處在這都會大廈林立之垂直文明的環境裡,一種理性垂直斷節面的鋼構叢林的臨界點高度,掩沒大地水平景緻的視野,在快速升降梯中的高度震盪行駛中的轉變,產生對本原內在價直意義的疏離。我們慢慢退化萎縮神聖領域的感官知覺,對於自然、空間想像和視野的巨大力量。祛除了玄妙的知覺意識。我們是否再也無力認識其它真實的世界之中遊移,感知事物們自己的位置、狀態、現象和姿勢,使得我們的身軀認知困惑,或許有規則卻沒有指示。

所以,在工業文明化的建構機制中,科技材料的「現代性」整合機制,這其中顯示的是現代文明環境所衍生的複雜情境,強顯著一股事物本質乃是建立於環境之內,物質性存在也正無間斷在改變狀態中,個人主觀與聚合的潛在意識皆從屬於環境機制的歷史客觀性。而對於個人來說,在藝術創造的自我建構世界中,生活也成我創作的取材內容。因此如何去探究這些工業材料所轉化出時代之精神?如何展現生產的生態機制和藝術與現實共生的美學?如何經過材料的認知,以表達出個人所欲傳達的語言?如何去透過這些的工業性材料在當代藝術中進一層所能顯現的延展性語言?

此次的創作思維,希翼藉由此種複雜情境的改變,無非是企圖來探求反應人類身體與現代工業環境所產生的根本之矛盾現象。所以在作品實踐過程中,試圖地從解構的意象美學中,從表現的過程中所凝結的觸視張力擴展開來,期望再進一層進入探求對於工業、人本及自然之關係,。此次的作品個人單純的選擇了樹形與雲朵兩個符號作為內容的切入點,同時利用工業大量生產之複製的長條平面鋼鈑與地金之有機性質為主要材料,藉由剪影的手法,運用工業性火焰切割強大屬性的力量,作為造形表現運作的切入點。首先地面是由大小不同的鋼材雲朵符號所鋪成,以構成出的長條型的雲端步道,依此步道分隔排列豎立起一群如在高山中之古木參天之姿的簡化平板樹形,同時將樹形由中間直線裁切分開為兩半,進而拉出相對空間,做為人身可穿梭的入口。在這規格般之堅硬鋼材的垂直樹形線條頂端,運用片狀地金的有機物質性,如地形圖般的由外而內切割出雲朵般的框架線條,進而與之平行環扣構成,以讓元素與空間產生全面性融入的互動關係,同時帶動出作品之天地之間的連結場域。

因此,作品成形的確立性,因應自然符號的詮釋,在其層疊的堆積中,使得作品整體上乍看成為一種如素描圖畫般的自然叢林景象,但也由於材料之工業性質,同時翻轉出一種人化自然中之真實空間本質的再現探索,或說是一種幻象式、虛擬般的變異場景,但這也是一種個人主觀情境思維中的空間領域,以期召喚引導觀者漫遊走入於正在進行建構狀態的「現場」,也由於觀者的參予互動,在觀看作品的同時 也成為作品被觀看的元素之一。 進一步藉由此種凝聚性的特定場域,由內而外地,進而地激發促使作品的力量,延伸擴展至整個空間環境。一種透過藝術家所量身定做的當代工業性之社會環境及人文背景的「人化自然的美學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