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日期| 2008年
展覽地點|國父紀念館翠亨廳
展覽說明
國父紀念館建築為紀念創立中華民國孫逸仙先生之生平事蹟及革命行誼並發揚其思想學說而建,民國六十一年主要工程完成,落成典禮至今已達三十八年之久。巍峨莊嚴的建築本體,是以中國建築的特色而修正設計。其活動內容均以宏揚 中山先生「博愛」、「天下為公」、「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之崇高理想為努力方向,俾能加深世人對 國父之崇敬與景仰。除供海內外人士瞻仰並兼具文化藝術教育、生活休閒及學術研究之功能。今日座落在綠草如茵,花木扶疏的中山公園,成為台北東區一座特有建築景象;也為國內的文化藝術帶來的面貌。此次展覽場地之特殊性質,由於其獨特位置及帶有深層的政治背景,成為個人創作內容的參照基調。面對當前政治紛擾現象,因此如何透視基地之歷史現象轉換為具體實踐的造形因子,如何在所屬物理空間強化場所語彙以思維作品意義的走向?
當前文明的發展,在工業機械年代裡,藝術形式之語彙因應複製技術的提升,其機能方法的變化,更顯現迅速及多樣性 ,同時也擴張了藝術作品表現的內容與視野。易言之,藝術作品以複製表現手法已是一個時代的語彙,這裡強調的是:時代環境生產條件的改變,進一層使得工業機械複製之量化基質點,引伸出造形形態思維的多重可能。如何為複製性的概念呈現雕塑合理性之存在?而且表現出屬於時代文化的精神價值?對個人來說,運用複製形塑,此程序中之階段轉度之形象是以此為依憑而作抉擇。而相對複製亦是一種多元方式,在此個人此次作品形態的展現,提出雕塑模具翻製、鏡像反射、聲響收音的方法,試圖從其過程中,再造求取之間相對關連差異,以達複製之的內容與意義表述:其殊異所呈現之蘊涵就在於以量求質之共同組構無限形式的可能及各有其質素之差異。與其說複製創作的語彙是趨向純粹簡練的方法論,是為了達到作品建構中同一性共存的細微殊異中的某些演繹邏輯,作品在相對複製中產生無限形式質素之內容與意義的表述。同時更凝聚著當下生活意識型態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