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聚集分離2 台藝大藝術學院

展覽日期|1997年4月20日至5月3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學院

 

展覽說明

聚集.分離一詞,對個人而言乃是在創作的過程中,試圖回歸雕塑建構的屬性活動中,重新探尋身身體行為與物質元素,正虛於一種相互制約的運動狀態及所顯示多重游離,多重隱晦的現象,探測挖掘雕塑自身的建構行為背後,所可能隱藏的內容與價值。同時亦藉由此種多變及不確定因素的反思,透過轉化的過程來強調顯示一種物我之間的意識情境。

此次的展覽乃試圖探討人類身體與工業化情境之間的關係,藉由工業性的金屬材料來揭露一種現代工業物質文明的狀態。首先在這長10m、寬5m、高5m的展覽空間容器中,映入眼簾的是一批以鐵製造而成的殘缺肢體,不同部位的片段形象,被共同懸吊分佈於空間中,構成作品中對身體符號、金屬媒材與空間所可能產生的多重意義省思;整個展覽會埸中,在這些孤立的肢體作品之間,各個造形片段自身俱足,各自成形表述,但也彼些相互間自由的連串呼應,形成現埸作品陳述的主體形式。它們是凸顯於空間,亦相對融入於空間,共同顯示一種形式自身的聚集與分離、曖昧隱晦的狀態。

展埸的左邊,一座看來似乎完整的全身像,但其型態上顯示頭雙手身軀五個部位,完全脫離移位,致使它自身的完整形貌分離,遍怖於空間中,而這些肢體片段地殘像因應空間的關係,卻又彼此存在一種對應及關連,同時也使得空間氛圍,產生了凝聚膠著的視覺張力。

然而此種凝聚性或帶有不安定的視覺情緒變化,雖然是來自於被"懸吊"的肢雕片段的造型語言。事實它同時是被建構在於一種金屬材質自身所衍生的物理力量:即一種視覺與觸覺的感官認知,也就是透過金屬熔接的表現特質將金屬軟化的凝聚層面共同於建構的過程中一一揭露出來,同時也為了強調一種人文意識狀熊,也藉由堆焊的層層積澱加深人為操作意味的存在依據,來表明一種沉重金屬媒材自身的力量與身體符號之間,存在著一種工業化情境與人文的對立關係。

因此在這次的展覽中,除了探索身體符唬與金屬材質間的對話及背後可能衍生的外延意義之外,也試圖在建構的過程,運用現埸封閉性的空間來營造一種特定的場域氛圍,進而地使作品自身能藉由外在因素的推動力,從而激發雕塑建構自身所能顯示的最大能量,同時來表明一埸人類自身建構的工業化的象牙塔情境裡,內在心靈所產生的一種錯綜複雜的窘境。

 

展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