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日期|1999年6月12日至6月22日
展覽地點|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展覽說明
此次展覽的主題乃是聚集.分離 II 的探討方向的延續,為了讓自己的創作理念得到更進一步深入的思辯與印證,所以在形式的虛理明顯地更為複雜,且有了更大瞻的嘗試表現,雖然以金屬材料主,但也有深入的各種金屬語言特性進行探索與詮釋。所以大體上作品材料有銅、鐵、不鏽鋼、鋁等,同時亦搭配少許的其他材料,如:大理石樹脂、壓克力、畫布等,來顯示材料語言建構的豐富性,在符號與符號的運用對話中,刻意來突顯描述一種隱晦的時間因素,呈現出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共時性時間觀念,表現出一種錯綜複雜的人文景象,試圖地再深入探尋,人頹的身體與工業化情境之間的關係。
因此,此次展出的埸所,在39公尺、寬9公尺、高3.8公尺的空間容量範圍,經事先規劃、安排、佈置,試圖營造出一種個人意識中的特定空間場域,從而進行一場人與人、人與環境、歷史、自然等的聚集與分離的對話;首先,在展覽會場的四周,接近中央範圍陳設了四根類似於傳統具古風的直立石柱(300×60×50cm),其上,別被金屬製造的薄布所覆蓋,在石柱圍成的長方形埸域中央,鋪成著30×30cm為單位所組成的810×360cm不銹鋼鏡面地板,其上陳列著一框狀的銅質長方體(320×20×120cm),而其四佃角分別由四座白色大理石石梯(30×30×30cm/單),所撐起,且前後兩端處又各自平躺著不銹鋼堆焊而成的不完整的人體,構成出整個會場的主體,同時也顯示其物質意義的多重反思。而在整個會場上的周圍,亦存在一些作品,例如:展場前方,有一隻鋁製小孩子的腳,陷入於一只30×30×30 cm由透明樹脂凝結而成的正方體內;而展場最後的陳列著一座270×270×40cm的「金字塔」作品,乃由45只30×30×30cm的鐵製箱子所構成,各單位裡面存放了一些現成工業零件的造形,或片段殘存之金屬製造的具像物,整體充滿了工業性的暗示符號。
上述說明為現場展出作品之主軸結構,呈現出一種沈重金屬與符號之間,有著一種身體處於工業化情境的孤寂:一種對立性符號之間更形尖銳的人文主義思維,更是建立在媒才自身所爆發出來的物質張力,這種力量不在於對具象身體的模擬,而是顯露再現身體構造之一切基本元素的構造力量,以致使我們的思維從現實生活轉入物質成形以前的脈動狀態,進而揭發自然中的自然與工業的自然的再省思。
在這次的展覽所營造出的工業情境場域或許充滿了對立性符號例如:框體結構的現性、石柱的古風、石梯的自然、身體的工業性等等的構成。然而無形之中卻也顯出觸動如祭壇般造形中所衍生對於神話式的想像力。使我們回歸於過去歷史記憶對待自然看法的再提議,進而從新面對現在,也就是說這些作品實現了一種幻想式的真實感知,即是再現記憶的分解與重合,同時地也詮釋著一種人類自身存在的價值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