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日期|2006年
展覽地點|東吳大學游藝廣場
展覽說明
此次展覽,由於場所如畫廊似的格局空間,個人將作品回歸至原初的建構法則,同時追求造形的輕盈與材料的物性的為基點,將物件的單位元素化,強調工業機械表現過程的特質概念:即對於既有的材料自身<含現成物件>擁有的語言狀態及機具的認知,其中對於鋼鐵材料樣式化的不同規格化形態,可彎曲拉長的、可鎚鍛的、可以隨時在不同狀況下改變它的形式等等,尤其金屬媒材藉由機具直接構作之立即成形屬性,自然成為個人可以美學思考的一個課題。因此鋼鐵為機械所提煉生產的現成材料,探究這些材料顯現的工業美學跟日常生活作一種結合,在其建構的程序上,對於元素所可能成為的力量,作進一層的研究分析及驗證
基本上金屬造形的表現方式,其構成屬於一種它偏向外向性建構方式的造形探求,一種空間中的搭接、架構、組織、描繪的應用的方法,一種直接構作添加與三次元空間對話的關係上,一種純粹幾何造形取向的結構模式。尤如素描圖畫般的構成的方法,從點、線、面至體的造形形態的開展,在未具體呈現前,其數理上卻關連到外在造形與內在造形無限的新可能形式的確立。其間的元素與元素、材質肌理及其結構性-如尺寸、大小、密度、組織、長短、粗細……在空間中的相互震盪關係,都是作品的內在因素。因此金屬媒材構成的特質,在技術層面的接合方式,乃會因應不同的形態,產生不同的構成方式及效果,一般常用的方法約兩大類<一>機接合法、螺栓折合卯釘法;<二>焊接法:電力或火力的熔接法。而絕大多數的藝術家創作時也因應於其材質特性及機具介面所引出形式感知,經常其完成的最後結果和設計層面的預想有所出入與差異,而作出應有的調整。也就是造形中附予物體內在結構之相互元素影響的形勢下,作品裡所產生或隱藏在過程中,諸多繁瑣秩序裡的不可預知現象,所創造出來的過程神秘交感力及其密切連鎖關係。進行探索挖掘元素的特性及實體與空間之相互連鎖的關係。尤其通過感性的操作行為與材質物理特性直接對話,及創造表現過程的偶然性掌控,最後來自經驗與智識判斷,以進一層發現新的形式內容,也使得金屬媒材其中介面成為創作的重要根本,更顯出另類的變化。
然而如何正視作品形態及所欲表現的內容意旨?在選擇上取抉較纖細輕盈的不鏽鋼條,因其開放式、穿透性及較無重量雕塑的感覺,同時也展現金屬線條之彈性細緻特質,以顯示線條穿引跨越的變動特性,在界定空間的同時,將空間化為有形。,因此在作品中除了對於線條表現構成中,在此也進一層強調,空間是作品整體之虛實的重要元素考量,是可以用來分割、穿透、關閉及形塑,而不是用來填充的。特別是空間的抽象與具象的符號間的關係性質,從其過程中所顯現的狀態,指向性攫取成為作品內容的探索起點。而符號的植入,在詮釋概念上,某種程度過度到元曲般的意符結構,如馬致遠的《天淨沙》作品: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它們彼此自動串連對話,共同營造出一幅自然世界的景象。
因此製作過程中強顯機具操作介面之痕跡,使作品脫離了主觀限定根源,遊走於當下現象質素的客觀探求,同時亦重新檢視完全存在於它自身自主權力內的獲得,一種形式跟隨機能的美學信念對話,展現一個物體作為特性的最大限度,如作品《迷你舞台》,線條的連結搭架構上,形成了一種如的舞台造形的結構,這些金屬物質由於外在力的給予,尤其線性中,賦予滾圓光滑、粗獷細碎、分割切斷的表面肌理及現象,它的特質引起我們觸覺張力的想像,再者,翅膀、扭曲凹陷的不鏽鋼管敲打斷片、圓滑球體及一些莫名抽象物化的符號,整體上所強調的結構、材質、空間與符號的連結整體狀態,希翼引起一種多重意涵的指涉,同時也為一種過渡到人的心靈情境描述的視觸強化。它們共同串連出一種自然、工業、文化間的對話,一種工業微型化的神話景象,收容現世環境之人文情境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