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日期| 2010年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
展覽說明
本次作品系列之研究,利用金屬媒材及剪影手法轉嫁圖像於工業機具切割的應用,強調人與自然與工業社會的關連。其形式內容及方法如下:
剪影參照
此次系列作品結合傳統文化中的剪影藝術方法與觀念剪影的思維表現,通常是對物體外在輪廓線的描寫刻畫,基本上在民間另一說法稱剪紙:其形態如同光線照射在物體身上,所產生影子的效果一般。也就是說「剪影」或「剪紙」的表現方法,是參照物體所留下影子的狀態做為創作表現的基礎。
事實上,剪影一直是東西方民間普遍流行的文化藝術表現之一其題材大都以神話故事、喜慶文圖,或大自然的山水、花景及蟲魚鳥獸或生活中所見所聞之事物,樣式多、數量大、流傳面廣。例如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喜慶節日,剪影應景,常運用建築裝飾如房子內牆壁、柱子、門窗、燈籠等等的裝飾點綴, 或宗教儀式方面,如神明所用供品和祭祀祖先的裝飾物,亦或被用於儀式的一部分,頗具象徵意義。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的剪影也都運用於各式各樣的禮品物件作點綴裝飾之用,甚至剪影本身也是作品,如是市集中除了一些吉祥如意的意象造形外,也有現場專為個人人像現場剪影的表現。因此,今日剪紙的面象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傳統格局之莊戶人家的小院,走入都會文明廣闊天地的現代設計領域中,如在產品包裝設計、工商廣告、室內裝潢、服裝設計、櫥窗設計、書刊封面、郵票設計、連環畫、動畫等各個方面都有它的足跡;反應另一種民間習俗文化創意的結果。
傳統上,剪影藝術運用的媒介通常是紙張,是一種純手工操作的表現結果。基本上,剪影藝術是利用剪刻後之拼貼組合圖像的方式,在視覺表現上,其形式具有其獨特的美感素質與觀賞性,呈現簡潔、單純、明快、細緻的特殊風格,表現了一種樸實無華的特徵精神。剪影藝術在製作上,工具簡單且具便利性。剪影藝術的基本技法分為剪刀剪影和筆刀割製方式。剪刀剪影或筆刀割製方式除了根據一定的圖案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其最大屬性優勢就是一次可以製造加工複製多個剪影圖案:紙張折疊之後同時剪刻,能形成對稱或連續的規矩圖案,因此紙張的折疊方式,也會改變剪刻後的效果。較普遍的折法是沿著中軸線或對角線,採對折或連續對折的方式,配好樣稿的圖案設計,剪刻之後即會有意想不到的圖案變化。剪影以其線條建構圖像,以簡馭繁的線條中帶著有趣的景深變化,其虛實相對法則,簡單的視覺語彙,回歸簡約精神,以其簡潔輪廓線所形成之樣態,在流暢的線條中,非實即虛的世界裡,處處充滿空間的存有性與想像力,充分體現了剪紙藝術的文化價值。
虛實對應
雕塑本體存有形式是為「實」「虛」的架構關係,意旨物質形象的整體結構,其含意涉及作品中有形、無形之各種實質存在的表現,是作品形態與空間存有之對話關係。因此需由形式來確立,說其為有必定是實,但是需引伸「虛」的力量價值意識,所能立即被身體感知理解。因此實指為實體存在,無虛將是充滿過溢,虛是抽象而無實是難以單獨存有。
事實上,剪影是一種虛實空間 的表現,剪影圖案線條分為陰刻與陽刻,陰刻線是將圖樣形象的線條剪掉或刻除,也就是虛線雕空的陰紋圖案,留下紙面實體與鏤空穿透線條形成強烈對比。陽刻線則與前者相反,只留下所需花紋的實體線條,其餘實體部份均被剪掉或刻除,形成實線的陽紋圖案。它是一體兩面,虛是實的容器物含物體的外圍與物體的內在同時性,兩者無法獨自單一存在產生意義,也就是形式需要被具體的實來闡釋,而虛是要由實來產生其意義的創造條件。因而虛實之間的對應關係,其主要面對的是物質量多量少與空間之比例多寡的虛實問題,是涉及其主體訴求的內容。雕塑講結構其內在的疏密間的實在與空白呼應結合,使空間產生具體意義。所以虛”與“實是一種結構關係與組合形態,強調虛實互補,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是疏密厚薄、凝重輕盈,這之間路徑及次序走向,是迴然不同意義。它是一結構邏輯性混和體。一般此現象稱之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是實虛相映所產生空間靈性的境界。
影子傳達
此次研究的題材,因此,在象徵工業世界的鋼鐵材質,藉著社會文化的表徵,在題材上,以人們理想中完美的典型健美先生形象,以「金剛」影像命題之系列作品,暗指武俠小說或神話故事、科幻電影之類的意味,強健勇猛,無可破壞之意,如同佛教中所言之金剛不壞之身,是修成了具有能量之法身圓滿度。 但在當下社會世俗中,其形象的轉意為健美先生的化身:健美運動是一個自我要求、意志力的訓練,是一種自信與健康、力與美的理想表徵。事實上早在古希臘時期崇尚人體力與美的觀念,在當時已是一種蔚為風潮的興盛的流行文化,特別藉由運動強調人體健康的形象,其特徵即肌肉的發達、比例對稱、均勻結實、凹凸分明的線條、強壯堅硬充滿力量動能的體格,如奧林匹亞運動會主要就是運動員炫耀人體健美及力量的場合,因此被稱為一種「力」的時代。
當今在意識型態,看起來健美先生的形象概念,尤其經由媒體多方的傳達散播,成為非實質的怪異做作的形態表象或一種虛擬世界上非自然形象的真實體現。尤其在這「藝術商品化」的年代,媚俗文化是當下時空投射的一種文化現象,其形式無所且影響廣大。事實上,「媚俗」這個詞彙在二十世紀初是個令人慌張的新議題,但其強大 複製的能力,卻在徹底地動搖藝術品至高無上的聖品及藝術本質的價值認知,使藝術品不再獨一無二; 媚俗巧於仿效,藝術的原創力不再神聖不可侵犯。
另外,是以樹、葉、花與人形象轉換為影子的概念,大自然形象依其生長脈絡綜合,而產生了程式化拼貼架接的表現手法。工業文明立足於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而自然生態已成為工業文明的被呈載體,人類為追求物質的享受與舒適,握有摧毀生態平衡、破壞生態系統力量,今天人類又回到尋求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理解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金剛指的是鋼鐵之身:是工業文明建構人類的森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