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鋼鐵架構2 清華大學

展覽日期| 2007年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文中心

 

展覽說明

人類生活伴隨著經濟成長,社會的進步,從過往自然純樸轉向現代工業科技文明的世界生活的模式也產生新的樣貌,尤其工業科技與機械急速的發展,物質層面的豐裕急遽攀爬躍,人們的行為、勞動、操作與思維模已服應於機械裝置的自動化、制式化的運轉與驅策。身為一位藝術家,應如何詮釋這個時代的精神價值?同時以表現出對於自然與科技間所暗藏的對立與矛盾現象? 事實上,科技的發明早已影響文化的發展,尤其1950年代起動力藝術漸漸盛行起來,注重形式的運動性,強調理性與感官的理念,所體現的美學意義乃是透過機械動能以增強藝術感受力,藝術回應了對科學技術時代性的表現,同時更是對藝術發展革命性的一大突破。

此次展出的創作架構整體上主要是以動力雕塑的創作方向為主,但也是個人創作的延續。事實上雕塑作品的靜與動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其存在的物理特質亦不相同,閱讀的模式亦有所差異。因此在這百坪正方形的空間中,進駐十五件的不同形態主題表現的作品,也算是個人展覽中最為龐大且運用的作品件數最多的一次,其中雖加入過往探討展陳過的作品,但也顯示在自我藝術追逐的過程中的延伸,擴張創作主體性得到全面性的發展。也就是說其形式因由雖來自各個作品之完整性,它們共同進駐在這特有的空間中,但因其陳列的方式及形態語彙的不同,在空間調性的調節整合下,轉換為一種元素狀態,它們彼此連結對話、貫穿、滲透、交織、互融,並且各個作品能凸顯出本身的內容,同時也共同與空間形成互滲互震成為一整體,使得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關連在滲入滲出中,觀眾在行走中閱讀作品,因應設定引導的路線,強化場域性的雕塑延伸張力。

一般靜態雕塑主要訴求於造形與空間的關係,以讓雕塑在空間中產生意義。動力雕塑是依線性時間觀點以回應真實的物理空間,強調作品過程中的動能變化。這些作品的整合,除了呈現三度空間的思維外,其相互間關係是來自四度空間中「時間」要素的交錯運用,其中對於機械動能所引起之節奏,如作品「觀山水」定時裝置之啟動、靜止間與觀者的互動關係、「乳牛」平行移動或「升降之間」腳的垂直上升時之快慢速度、「西裝」旋轉的運作流程、「在輕盈與渾厚之間」之剪影形態的鐵樹森林作品,鋼鐵材質碰撞的聲響頓時顫動與嘎嘎作響、或寂靜無聲,藉由機械強速風力的流動特性,產生觀眾身體與氣流接觸的感覺,並同時引入展場「光」所形成的調性氛圍,「光」在此不是一般的照明工具,是為於達到空間的延展作用,例如「鋼鐵之身」殘隻斷臂破洞的身軀內,向外散發出的光暈、牆壁上層層疊疊的樹影、地上交錯形成網狀脈絡的細影,都是展場中作品呈現意念的表達要素。整個場域中營造出的統合調性串連出整體作品強烈形象的一致性,結合聲、光、影、動能效果,所造成的視覺、聽覺、觸覺身及互動的軀體驗,使作品的力量在由內而外延伸擴展至整個的空間環境,觀眾可以感受到材料的堅實、空氣的溫度。也就是在金屬的材質基底下,營造出與環境、空間、人和機械的中間地帶,那種詭異所帶動的中間介質意義感知。

 

展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