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化身小金剛群像

2011 劉柏村/成東勳雙個展 -「金英雄.破神話」

 

撰文/蘇珉萱

近年來劉柏村參與東和鋼鐵企業的駐廠創作,利用場區中的金屬材料創作出金剛系列作品。金剛擁有著如力士般鋼鐵的形象,高舉著雙手,如同健美先生一樣向人展示傲人的身材。劉柏村此一系列的作品,揚棄了傳統雕塑中在展示用的台座上展現嫻熟雕塑技法,對單一作品的呈現方式,而是將整個空間場域皆納為他作品的展示空間,並讓堅硬的鋼鐵媒材引領觀者進入他所再塑延伸的抽象性結構場域,再配合以的機械動力裝置,定時而清脆的金屬敲擊聲響,彷彿不時地提醒觀者,這些來自於工業時代所生產的鋼鐵物料,那曾經有過的輝煌歲月。

鋼鐵化身小金剛群像
《鋼鐵化身小金剛群像》,鋼鐵,每件110×1×134公分(共三十件),尺寸依場地而定,2009。

工業革命帶來了文明的穩健發展,完成了從手工業走向機器工業的大進程,劉柏村大量使用來自於工業時代的鋼鐵等物件,從機械動力的美學出發,配合聲音與燈光的烘托,從而表現出藝術家對於社會狀態與時代精神特質的思維。於是,擁有著金鋼形象的鋼鐵化身,於焉成形……。此次「鋼鐵化身」延續著近年來金剛群像的形態,以鋼鐵廠剩餘的鋼材所彎折而成,劉柏村於此的表現手法,以非從傳統雕塑中追求對象物的三度空間之量體和體機感為表現目的,而是反過頭來,打破雕塑三維的思考模式,重新從二度空間中扁平的概念出發,進而思索從扁平再走向立體三度空間的表現方式。

鋼鐵化身小金剛群像
展出現場

除此之外,傳統雕塑中「雕」與「塑」的概念,於此已不復存在,藝術家將雕琢、塑造等等的手法遠遠地丟開,歷練地將鋼鐵片用雷射切割所形成的線條來框圍外在的圖像,讓邊線在真實的空間裡產生意義。於是,主體與客體之間曖昧不明的對等關係開始轉移,再加上四度空間中「時間」的要素,例如:快、慢的節奏,靜止、啟動、旋轉的運作流程,藉由轉動時離心的力量使鋼鐵震盪,並發出類似蟲鳴的聲響,機械發出的聲響或顫動、或聒噪,時而靜默無聲。並同時引入展場「光」,「光」在此並非一般畫展中陪襯烘托氣氛的工具,光在此皆具特定意涵,例如牆壁上的或深或淺的金剛身影、層層疊疊的線條曲線脈絡、加上地上交錯放置盤根錯節的電線纖纖細影,都是劉柏村個展「鋼鐵化身」中的投射強烈作品意念的要素。 機械複製與大量生產的手法也被藝術家巧妙地運用,這些看似相同或相似的金剛形象,實際上卻是各個胖瘦不一,群組的金剛在整個拉開之後宛如手軸相接一字排開的力士像,隨著拉開角度的不同,以及彎折曲線的差異,每組的金剛群像於是又擁有著各自的姿態,產生於複製概念之中的鋼鐵化身,於此又擁有了獨特的樣貌與生命,並不斷地向前推展延伸,劉柏村的「雕塑」發展至此,雕塑不再是占據實體空間的量體表現,而是能讓人進入並穿透的可遊歷空間,創造出活的雕塑場域。這次的雕塑展顛覆觀眾傳統印象中由量體所建構出肌理、質感、塊狀、量感和體積等等的欣賞概念,而是抽離雕塑元素到一個大環境中,一個可以悠遊雕塑的主體之內,感受雕塑本質及自我形塑的能量。

鋼鐵化身小金剛群像
展出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