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複製
雕塑複製的形式語彙在現代雕塑發展的初期已顯示了端倪,尤其眾所皆知羅丹地獄門上的三個影子,以模具翻製的模式,詮釋單一之形式<如同等造形動態放大尺寸之作品-亞>與量化共構無限之形式各有其質素之差異。今日時代性之機械複製技能的提升,更顯現其機能方法的變化多樣及迅速性。尤其在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機械複製技術已臻成熟的,複製已因應藝術形式的不斷演進,擴張了藝術作品表現的視野與內容。因此複製(複數)性的方式,作為詮釋的基質點,如何為複製(複數)性的概念呈現合理性存在?而且表現出屬於現代人文化的精神價值?
羅丹在一八七七年所製作的作品「行走的人」,一種為片段形態的表現沒有頭、沒有手臂,也違反了傳統造形的人體肢體語言的表達要求,其目的似乎並不在於運用正常人體解剖場域中肢體行為的造形表現,而是因應著人體解剖場域不完整的切斷面中的延伸感,以更直接加速地帶領了作品與空間的呼應關係。因此雕塑作品這種肢體片斷的形式、肢體抽離的再造,所直接顯現的即是雕塑語言自身建構行為的屬性活動中,有其相當充分的形式內容的完整個體價值。這種切斷的不完整,以少喻多,此時是是頗顯出形式延展的完整?
件作品以人體作為表現出發點對於金屬材質所顯示出的鋼硬、冷峻的面貌及透過工業機械的製作運行中,一種深不可測的動力能量,將材料堅硬的結構屬性強行改變轉換至另一種形體樣貌,所以透過此種溶接軟化所衍生之層層疊疊堆焊過程的構造中,從中尋覓挖掘隱藏於作品自身可能顯示出的各種不同深層面的意涵與現象。同時也藉由轉化的過程來突顯材質自身的物理狀態,從而化約身體的意象至表皮的觸覺能量上產生擴張、收縮、膨脹的渾沌反應,或其所能引發騷動不安的現象,以激發作品形態可能產生各種不同的想像空間,進而在這實踐的過程中,探索形塊與空間對話的實驗探索中,同時以複製並列,相同的體積量塊,採同一性的置放展呈於水泥台座上,除了進一曾展現佔據性的雕塑企圖,也讓形狀產生差異之視覺的變化效果,表現雕塑形態本質性的原初面貌與作品和空間的對應關係,同時顯現複製之後複數共構的形式語言的延展張力,進而達到形態的視觸張力,來加強投射一種工業性時代之物質化情境與人類身體的省思關係。